为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激发青年学子的使命感与责任感,8月19日,外国语学院"三下乡”社会实践团开展了“跟着总书记脚步看吉林”2025年暑期社会实践活动,跟着总书记的脚步走进长春一汽,探寻中国汽车工业的发展脉络,感悟其奋斗精神。
追溯历史,感悟“共和国长子”担当
长春一汽,被誉为新中国汽车工业的“摇篮” 。实践团首先来到一汽1号门园区,脚下的每一寸土地都浸润着开拓者的汗水。这里曾见证了新中国第一辆解放卡车、东风轿车、红旗高级轿车的下线 。广场上的浮雕墙,如同一部立体的史书,一凿一刻都镌刻着创业初期的艰辛与辉煌:从老一辈建设者们在简陋厂房里手绘图纸、敲敲打打试制零件,到技术工人夜以继日攻克难关、确保每一个部件精准无误,那些定格的画面串联起一段波澜壮阔的创业史诗,让同学们真切触摸到一汽人“产业报国”的初心,深刻体会到“共和国长子”在国家发展关键节点勇挑重担的责任与担当。


随后,大家参观了红旗文化展馆,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就此展开。馆内陈列着从1958年第一辆“东风”轿车到最新款红旗车等珍贵展品,还有许多“红旗时刻”的精彩历史图片及相关报纸、设计笔记等。同学们在讲解员的引导下时而驻足凝视,时而低声交流,近距离欣赏一辆辆经典车型,仿佛穿越时空,领略到红旗品牌一路走来的辉煌与荣耀。
微党课重温创业征程,传承一汽精神
在实地授课环节,王美琳老师为实践团成员讲授微党课“车轮滚滚映初心——一汽精神照征程”。1953年,长春一片荒原上,新中国汽车工业的号角正式吹响。来自全国各地的建设者们怀揣着“造出中国自己的汽车”的梦想,在简陋的工棚里安营扎寨。没有先进设备,他们就用算盘计算数据、靠双手打磨零件;缺乏技术经验,他们便白天跟着苏联专家学习,夜晚在煤油灯下钻研图纸。寒冬腊月,厂房里没有暖气,工人们裹着棉衣坚持作业;酷暑盛夏,汗水浸透工装,大家依然干劲十足。就是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他们仅用三年时间就实现了新中国第一辆解放卡车的顺利下线,让“中国造”汽车的轰鸣声响彻神州大地。

王美琳老师的讲述,让实践团成员深刻体会到一汽精神的厚重内涵。从“争分夺秒建厂房、攻坚克难造汽车”的创业初期,到“自主创新求突破、品牌向上谋发展”的转型阶段,一汽人始终坚守着“产业报国”的初心,传承着“艰苦奋斗、自主创新、精益求精、勇攀高峰”的精神内核。跨越七十余载,这份精神依然激励着新时代青年学子,既要学习前辈们不畏艰难的闯劲,也要涵养脚踏实地的韧劲,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发展大局,用奋斗书写无愧于时代的青春答卷。
牢记嘱托,砥砺前行谱新篇
2020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一汽考察时强调,一定要把关键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里,把民族汽车品牌搞上去。通过本次参观,同学们深刻体会到中国一汽对总书记嘱托的贯彻落实,以及在自主创新道路上的不懈努力。

此次长春一汽之行,不仅让外国语学院的同学们了解了中国汽车工业的发展历程和先进技术,更激发了大家的爱国热情和奋斗精神。同学们纷纷表示,将牢记总书记的嘱托,努力学好专业知识,以实际行动为推动国家发展、民族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以青春之我,续写时代华章。
初审:刘美辰
复审:刘力源
终审:栾松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