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0日清晨,一汽红旗文化展馆内迎来了一群特殊的讲解员——外国语学院实践团的同学们。他们以馆内的实物为核心,用流利的多语言为参观者展开讲解,在语言的转换中,让中国汽车工业的奋斗史与一汽精神愈发清晰,也让青年学子对“用外语讲好中国故事”有了更深刻的领悟。
多语诠释一汽魂
站在复原的经典汽车前,同学们用英语、朝鲜语讲解仪表盘手工刻度与红漆细节,生动讲述1956年工人"0.5毫米误差蹲守整夜"的故事。结合展区的历史印记,同学们用双语生动诠释了习近平总书记“一定要把关键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里,一定要把民族汽车品牌搞上去,努力成为世界汽车行业排头兵。”的重要指示。从解放精密刻度到红旗文化印记,再到新能源创新,英语的精准与朝鲜语的细腻,让一汽精神跨越语言边界,在国际语境中鲜活有力。


团课扬一汽风骨
实地授课
在实地授课环节,肖爽老师为同学们讲授团课“匠心灼灼筑根基——一汽精神润初心”,主题聚焦红旗CA772汽车。

上世纪60年代,一汽受命研发红旗CA772,当时国内轿车技术几乎空白。老工程师与青年技术员立下“做就做到极致”的规矩:无参考就手绘数千张图纸反复优化,为车身弧度用指尖雕琢油泥模型,座椅皮革经上千次耐磨测试。历时三年,终成彰显民族底气的“国车”。是什么精神支撑他们从零造出精品?
精神感悟
肖爽老师的讲述,让同学们深切体会到一汽精神:从CA772“千次试验求完美”的执着,到如今红旗的创新突破,“艰苦奋斗、自主创新、精益求精”始终是内核。这份精神激励青年:学前辈“不服输”的闯劲与“打磨艺术品”的匠心,用实干为中国制造添光彩。

青语传薪述华章
这场跨越语言的展馆讲解,以实物为媒、多语言为桥,引领听者穿透表象,触摸一汽精神的内核。青年学子在亲身讲述中,深化了对奋斗史诗的理解。担当,不仅是接过前人的接力棒,更是以世界听得懂的语言,将刻度里、图纸中蕴藏的故事传向远方。青年一代要做传承者,更要做讲述者,让中国的奋斗历程在多元语境中绽放光彩。
初审:刘美辰
复审:刘力源
终审:栾松久